隔代撫養有哪些好處?雖然很多人都認為隔代撫養會出現很多家庭矛盾和孩子教育問題,但是,很多時候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,隔代撫養也有一些別樣的好處!今天,育兒小編就結合眼瞎最火熱的《虎媽貓爸》電視劇給你講講隔代撫養的好處!
太多的人說過隔代教育的種種弊端,難道它真的一無是處?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寶”的俗語讓我們知道,老人在生活中有著很多的智慧和經驗。
時下正熱播的“虎媽貓爸”,主人公的家庭情況和很多現實生活中的情況雷同,夫妻上班打拼事業,老人幫忙照顧孩子,現在基本家家都是一個孩子,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儼然把孩子伺候的像個小公主,那麼,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真的不好麼?
讓我們從下麵這幾位媽媽的故事中,體會在隔代教育中,有老人參與的寶貴之處在哪里,初生嬰兒尤其需要照顧,除了日常餵食及基本護理外,父母亦需留意寶寶身體狀況,初生嬰兒照顧中發現BB肚瀉 應如何應對。
優勢1:耳濡目染+耐心、細心
婆婆一生勤勞,可哥也非常勤快:看到奶奶洗碗或洗衣服,就會過去幫忙;很小就開始自己吃飯;爺爺奶奶累了,她會幫著捶捶背、揉揉肩……
婆婆自己文化水準不高,但是非常有心。她買了好多貼畫貼在牆上,有人物的、水果蔬菜的、數字的、生肖的……每天無數次地教可哥認讀。婆婆還給可哥買了許多書,每天在可哥睡覺前陪她看上一遍,早上起來後再看一會兒,現在可哥已經養成了早晚都要看一會書的習慣。
我常常感歎:要是我自己獨立帶孩子的話,可哥不會像現在這樣懂事、聰明。
可哥的衣服,婆婆都是手洗,洗淨後用熱水燙一下,放到太陽底下曬。過季的衣服全部都要洗一遍,然後把以後還能穿的和不能穿的區分開來打包收好。就連可哥那些毛茸茸的玩具、拼圖甚至積木都是經常清洗。
優勢2:豐富經驗+靈活
老人的一些經驗並不過時,而且很有用。我經常從網上、書上去看很多科學育兒的方法,有時候這些方法特別有效,但有時候就不能照搬了。比如很多育兒資料上說要給孩子比成人少穿一件衣服,因為孩子總在活動,很容易出汗。這話理論上一點不錯,但是並不是什麼時候都適用。記得有一次我們要帶孩子出去玩,那會兒正換季,丫丫的姥姥就多給孩子穿了一件衣服。我開始還不以為然,甚至想反對。出去後發現老人是對的。那時候丫丫還不太會走路,我本想讓她出去後多走走,誰知那天她卻說什麼也不肯下地,大部分時間都坐在車裏。而那天外面雖然溫度不低,但風卻有些涼,給她多穿一件衣服真是明智之舉,百日宴是指初生嬰兒一百天舉行的慶祝儀式。中國民間誕育禮俗。嬰兒出生100天,家中招待親友,祈願孩子長命百歲。中國在嬰兒出生的第100天舉行的祝其長壽的儀式。引引又稱百歲、百晬。(顏澀)
優勢3:樸素理念+時間
楠楠剛一出生,母親就和我們約法三章,其中一條就是“要放養不要圈養”。母親認為,讓孩子在自然界中去認識事物比在書本中認識更有效。
因此,楠楠40天的時候,母親就鼓勵我帶他外出,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鮮空氣。他大一些後,就跟著姥姥、姥爺到處玩。雖然我們有時間也會帶他去,但是平時我們一上班,更多的時間裏還是由姥姥、姥爺帶他去見識廣袤無邊的新天地。威海的所有公園和海邊、榮成的成山頭、西霞口野生動物園、石島海灣、文登的昆崳山、乳山的銀灘、蓬萊的海底世界……總之,膠東半島的山和海他幾乎都去玩過。這對他開朗的性格和強健的體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(楠楠媽媽)
老人帶孩子有優勢也有困擾 良好溝通是關鍵
看來,老人有著比初為父母的我們更多的經驗、耐心、細緻,他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也更長,遠遠超過了忙碌的我們。
所以,只要我們充分尊重和信任老人樸素但不乏優秀的教育理念,對他們做的一些欠妥的事情上不是抱怨、責怪,而是及時、有效地和他們溝通,那麼,隔代教育非但沒有壞處,反而能成為我們對孩子進行的主體教育外最好的補充。
那麼,在隔代育兒中,怎麼跟老人溝通,才能讓他們聽得進你的意見呢?不妨試試下麵幾種辦法。
和老人溝通教育觀的六個技巧
1.親切地說
不論對父母還是公婆,年輕人都要心懷尊重與感恩。俗話說“老馬識途”,老人的人生經驗總有值得學習的,需要尊重;辛勞了一輩子,晚年還要來幫著帶孩子,需要感激。
想給老人提建議,晚輩不妨先甜甜地叫聲“爸”、“媽”,或者送他們一些小禮物,再輕描淡寫地談事情。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駁,覺得這些小事兒和晚輩的孝順比起來不算什麼,很容易接受和改變。
2.有重點地說
朋友跟我抱怨說,女兒病了,請老媽來幫忙。早上跟老媽囑咐得周到詳細,幾點吃藥、幾點喝果汁、幾點吃午飯……可晚上回家一看,老人給孩子吃錯了藥,果汁還剩了半瓶。我告訴他,跟老人說話要有重點,否則老人會覺得繁瑣、記不住,甚至覺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氣。
叮囑老人,挑最重要的事說就可以了,比如一天三次吃藥,這樣老人就不會因為事雜而混亂了。
3.找“權威”說
老一輩人往往相信“權威”。
這個“權威”可以是專家,也可以是書本或老人認為“權威”的人。比如,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,兒女提意見,老人往往會反駁:“你小時候就是這麼被我拉扯大的。”
此時,如果換成一個來家做客的護士朋友說句話,就可能讓老人改變觀點。再如,女兒的話老媽可能聽不進去,可女婿來說,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。
社區裏其他家長的育兒經往往也能成為老人的“權威”。究竟老人信哪一套,因人而異,還是看性格。
4.在適當場合說
想對老人提意見,最好別當著孩子、家人、鄰居、醫生等的面。老人往往很要面子,被當眾一說,會覺得很下不來臺,不但不會改,還會更加固執。老人特別高興時也不適合說,否則讓人掃興。
散步、睡前看電視時,成功說服老人的幾率會比較高,初生嬰兒照顧,醫生講解有關BB接種輪狀病毒疫苗,無需打針,只需口服。
5.讓第三代說
不少老人往往振振有詞,讓子女無可辯駁。此時不妨先順著他的意思,等“謀劃”一番後,讓孫輩來說。比如通常老人慣孩子,總帶他們去吃垃圾食品,兒女可以給孩子多講吃菜好的故事,如小白兔吃蘿蔔所以跑得快,山羊吃嫩草所以爬山高,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氣……不露聲色地“策反”孩子,孩子也會主動要求吃“菜”,老人自然就“投降”了。
6.借自己的缺點說
和老人在育兒觀念上有衝突,不妨反著說,即告訴老人如果不怎樣做,孩子就會變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樣。對公婆可以用自己當反面教材;對老媽可以“犧牲”老公。
比如告訴婆婆:“我媽慣著我吃糖,所以現在牙齒老疼。”
對老媽說:“你看孩子爸懶得啥也不幹,都是婆婆小時候給慣的。”注意別反過來說,否則就如同指責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敗。
假如上面幾招你都用遍了,老人還是不聽。此時試著想想,老人的觀念或許並不是全無道理。畢竟,在愛孩子這一點上,你們是完全一致的。
- ۹۶/۰۸/۱۹